促排方式的分类需结合作用机制、临床应用场景及操作形式,核心围绕 “调节内分泌 - 促进卵泡生长 - 诱导卵子排出” 的完整流程展开。临床中以药物促排为绝对核心,辅以辅助调节手段和特殊场景方案,具体分类如下:
一、按 “作用阶段与功能” 分类(最核心的临床分类)
该分类直接对应卵泡发育的 3 个关键阶段,不同方式承担不同功能,需协同配合完成促排周期。
分类 核心目标 常用手段 / 药物 适用场景
1. 基础调节促排 改善内分泌环境,为卵泡生长 “铺路” 口服药物、胰岛素调节剂、激素拮抗剂 排卵障碍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、高 LH 血症)
2. 卵泡生长促排 促进卵泡同步生长、发育至成熟 注射促性腺激素、口服强效促排药 辅助生殖(试管婴儿、人工授精)、单纯排卵障碍
展开剩余85%3. 诱发排卵(扳机) 触发成熟卵泡破裂 / 完成减数分裂 hCG、GnRH 激动剂 / 拮抗剂 人工授精(促排卵后同房)、试管婴儿取卵前
1. 基础调节促排(“预处理” 阶段)
并非直接促进卵泡生长,而是先纠正异常内分泌,为后续促排创造合适环境,避免卵泡 “生长紊乱”。
常用手段:
口服避孕药(如达英 - 35、优思悦):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,降低过高的 LH(促黄体生成素)和睾酮水平,减少卵泡过早黄素化。
胰岛素增敏剂(如二甲双胍):针对合并胰岛素抵抗的 PCOS 患者,改善胰岛素水平,间接促进卵泡对促排药的敏感性。
GnRH 激动剂(如亮丙瑞林):用于卵巢储备较好或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,通过 “降调节” 抑制垂体功能,避免促排中出现 “早发 LH 峰”(导致卵子提前成熟)。
核心特点:无直接促卵泡生长作用,属于 “前期准备”,通常持续 1-3 个周期。
2. 卵泡生长促排(“核心促排” 阶段)
直接作用于卵巢,补充或调节促性腺激素,促进卵泡从 “小卵泡” 发育为 “成熟卵泡”(直径 18-22mm),是促排的核心环节。
根据药物给药方式,又可细分为口服药物促排和注射药物促排两类:
细分类型 常用药物 作用机制 优势与局限
口服药物促排 克罗米芬(CC)、来曲唑(LE) 克罗米芬:抑制雌激素反馈,促进垂体分泌 FSH;
来曲唑:抑制芳香化酶,降低雌激素,间接升高 FSH 优势:便捷、价格低、副作用少;
局限:促卵泡数量少(通常 1-2 个),部分患者对克罗米芬耐药
注射药物促排 重组 FSH(如果纳芬)、尿源性 FSH(如贺美奇)、FSH+LH 复方制剂 直接补充 FSH(或联合 LH),为卵泡提供 “生长原料”,促进多个卵泡同步发育 优势:可调控卵泡数量(2-10 个),适用于辅助生殖;
局限:需每日注射、价格高、需密切监测(避免过度刺激)
适用场景:
口服药:多用于 “轻度排卵障碍”(如稀发排卵)、人工授精(需 1-2 个成熟卵泡);
注射药:多用于试管婴儿(需多个卵泡储备)、口服药耐药的患者。
3. 诱发排卵(“扳机” 阶段)
当卵泡发育成熟后,需通过药物模拟体内 “LH 峰”(促黄体生成素高峰),触发两个关键反应:
促进卵泡壁破裂,释放卵子(适用于人工授精 / 自然受孕);
促使卵子完成 “减数分裂”(从初级卵母细胞变为次级卵母细胞),保证卵子具备受精能力(适用于试管婴儿取卵)。
常用药物:
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:最经典扳机药,半衰期长,模拟 LH 峰效果稳定,适用于大多数患者;
GnRH 激动剂(如曲普瑞林):适用于 “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高风险患者”(如 PCOS、年轻患者),可降低 OHSS 发生率;
GnRH 拮抗剂(如西曲瑞克):多用于拮抗剂方案的试管婴儿,扳机效果快,避免 hCG 相关副作用。
关键时间:通常在 B 超确认卵泡成熟后给药,给药后 34-36 小时排卵(或取卵)。
二、按 “辅助生殖方案” 分类(结合临床流程的分类)
在试管婴儿中,促排方案需结合 “降调节”“促卵泡生长”“扳机” 全流程,因此常以 “方案名称” 划分,本质是 “基础调节 + 卵泡生长促排” 的组合方式,核心差异在于 “是否降调节” 及 “降调节时间”:
方案名称 核心流程 适用人群 特点
长方案 月经第 21 天开始降调节(GnRH 激动剂)→ 降调节达标后开始注射 FSH 促排 → 扳机 卵巢储备较好、年轻患者(<35 岁)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卵泡生长均匀、成功率高;但周期长(约 1 个月)、降调节可能抑制卵巢功能
短方案 月经第 2 天同时使用 GnRH 激动剂(小剂量)+ 注射 FSH → 扳机 卵巢储备较差、年龄较大(>38 岁)患者 周期短(约 10-12 天)、对卵巢抑制轻;但易出现早发 LH 峰
拮抗剂方案 月经第 2-3 天开始注射 FSH → 卵泡直径 12mm 左右加用 GnRH 拮抗剂(防止早发 LH 峰)→ 扳机 PCOS 患者、OHSS 高风险患者、卵巢储备中等患者 周期短、安全性高(降低 OHSS 风险);应用最广泛的方案之一
微刺激方案 口服来曲唑 / 克罗米芬 + 小剂量注射 FSH → 扳机 卵巢储备差(AMH<1ng/ml)、反复促排失败患者 用药剂量低、副作用小;但卵泡数量少(1-3 个)
三、按 “是否依赖药物” 分类(简单直观的分类)
仅分为 “药物促排” 和 “非药物辅助促排”,但非药物方式不能单独实现促排效果,仅为辅助手段:
药物促排:占临床 99% 以上,即上述 “口服药 + 注射药” 的组合,是促排的核心,直接作用于卵巢和内分泌系统。
非药物辅助促排:无直接促卵泡生长作用,仅用于改善身体状态,提升促排效果,包括:
生活方式调节:控制体重(BMI 18.5-24)、低糖饮食(改善胰岛素抵抗)、规律运动(如瑜伽、快走);
中医辅助: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(如调理气血的方剂)或针灸,可能改善卵巢血流,但需避免替代药物促排;
营养补充:补充辅酶 Q10、DHEA(脱氢表雄酮),可能提升卵子质量(需结合卵巢储备情况,不可盲目补充)。
总结:促排分类的核心逻辑
临床中最关键的是 “按作用阶段分类” 和 “按辅助生殖方案分类”—— 前者明确了 “每个环节该做什么”,后者明确了 “不同患者该用什么流程”。无论哪种分类,都需遵循个体化原则:年龄、卵巢储备(AMH)、基础疾病(如 PCOS)不同,选择的促排方式(药物、方案)完全不同,必须在生殖科医生指导下制定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卵巢过度刺激、卵泡发育异常等风险。
发布于:河北省股票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